关于《开原市深入推进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的公开征求意见

来源:开原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发布时间:2023年05月22日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认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部署,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行动方案。现将此全文公布,征求社会各界意见,为完成省委巡视组工作要求,切实保障正常运转,特将《开原市深入推进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征求意见稿)期限缩短为15天,截止日期为6月6日。有关单位和各界人士的意见请于2023年6月6日前,通过电子邮件方式,发送至开原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联 系 人:郭一轩

  联系电话:024-73898834

  邮箱地址:kysjxjbg@126.com

  邮政编码:112300

  地      址:开原市商务中心三楼工信局

  开原市深入推进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

  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

  (征求意见稿)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认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部署,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重点任务和目标

专栏一 重点产业

支持5个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力争到2024年实现以下目标,即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营业收入达到90亿元;先进装备制造产业达到7亿元;传统能源产业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挥传统能源兜底保障作用,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力争全市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430兆瓦以上;新型原材料产业达到34亿元;节能环保低碳产业,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为目标,研发、推广循环经济关键技术,推进节能环保制造业和服务业集聚发展。

  以工业高质量发展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着力建设农产品精深加工、先进装备制造、新型原材料等5个重点产业,做好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三篇大文章,充分发挥产业数字化的应用场景优势和数字产业化的数据资源优势,推动新旧发展动能接续转换,构建以传统优势产业、资源精深加工业、高新技术新兴产业为支撑的产业新体系,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

  (一)改造升级“老字号”

  1.推动老企业智能升级。聚焦数字化、智能化、服务化,发挥应用场景和数据资源优势,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优势产业数字赋能,提升装备制造业自主研发、设计、制造及系统集成的智能化水平,促进制造业向智能、绿色、高端、服务方向转型升级。到2024年,培育3个数字化车间、2个智能工厂。

  2.加快老矿山老城区绿色转型。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保理念,助力我市矿业转型升级,牢固树立“两山”理念,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对历史遗留废弃矿山要采取吸引各方投入方式,多渠道筹措治理资金,将符合申请补助资金的项目列入年度闭坑矿山环境恢复治理计划,积极争取补助资金,推行市场化运作方式治理。到2024年预计建成35个绿色矿山,治理废弃矿山826亩。

  3.加快老品牌振兴发展。推进“辽宁老字号”寻找、挖掘和申报工作。做好“辽宁优品”获证后的监督检查工作,依法对辖区内的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开展监督检查。积极推广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引导企业参与品牌价值评价,鼓励企业争创中国质量奖、省长质量奖和市长质量奖,提升企业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

  (二)深度开发“原字号”

  做深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扎实推进“粮头食尾”“农头工尾”高质量发展,依托我市农业产业基础和优势,重点培育粮油、畜牧、特产“三大产业集群”和玉米、水稻、油料、生猪、肉牛(羊)、肉禽、榛子、蔬菜、彩色苗木等9个产业链。突出强链、补链、延链,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到2024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营业收入达到90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比提升至1.8:1。

专栏二 农产品加工业重点领域

粮油加工。推进粮油加工原料生产基地建设,推动粮油产业向优质化、绿色化、精深化方向发展,做强玉米、稻谷产业,延伸大豆、花生等油料加工,打造优质特色食品加工。到2024年,全市玉米年产量稳定在60万吨、水稻年产量稳定在9万吨、大豆年产量稳定在万吨以上。

畜禽及肉类加工。发展畜禽规模养殖,加快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建设;扩大畜产品精深加工比重,提高产品附加值。到2024年,肉、蛋、奶总产量达到20万吨,畜禽规模化养殖比例达到60%左右。

饲料加工。进一步优化饲料工业布局,实施无抗饲料、低氮饲料、饲料质量安全示范项目,加强新型饲料添加剂的研发。到2024年,饲料加工能力达到30万吨左右。

果蔬加工。积极发展反季节蔬菜生产,提高优质专用果蔬产品生产能力,加快冷链物流体系建设,积极发展果蔬加工。到2024年,蔬菜总产量达到18万吨,水果产量达到16万吨。

  (三)培育壮大“新字号”

  1.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聚焦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引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高技术制造业,谋划未来产业超前发展,夯实数字基础设施,新建一批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制造业项目,建设一批技术创新、应用创新、模式创新和制度创新项目。到2024年,提升信息服务水平,全部规上企业注册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

专栏三 电子信息产业重点领域

工业互联网。加快5G网络推广应用.扩大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场景应用规模,推动典型场景试点示范。培育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重点推进辽宁兴东科技有限公司智能工厂项目。

  2.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积极开发全市风能资源,加快推进北京天润开原市中固镇100MW风力发电项目、辽宁大唐国际开原庆云堡200MW风电项目、百万千瓦级风光火储多能互补示范项目一期清开210MW风电等项目开发建设。有序推进全市光伏发电项目建设,重点推进开原市150MW分布式综合智慧能源项目。到2024年,力争全市新能源装机达到430兆瓦以上。

  3.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推进研发设计、知识产权、检验检测、科技成果转化等高技术服务。支持企业参与国家、省、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发展现代金融业,推动信用评级、资产评估、法律、会计等相关中介服务机构集聚发展。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构建物流枢纽体系和物流大通道。鼓励充分利用工业遗存大力发展工业旅游,积极推动工业文化传承和发展。

  二、重点工作

  (一)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1.以推进培育新兴产业、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为突破,指导全市企业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形成新动力。优化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雏鹰瞪羚企业三级科技企业梯度培育库,不断壮大科技型企业发展。

  2.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围绕我市重点产业,积极推荐申报省“揭榜挂帅”项目。加大原始创新力度,支持基础性、应用性研究,推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和首版次软件的应用推广。

  3.加快科技成果本地产业化。深化院地、院企、校地、校企合作,建立全面的“产学研”技术合作联盟;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初步形成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新格局。积极推荐申报省“带土移植”项目,为我市引进科技人才。

  (二)推进企业技术改造

  4.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围绕我市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全面摸排掌握相关企业,特别是规上企业技术改造意愿,引导企业向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方向发展,支持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持续推动工艺革新和装备升级。每年滚动实施10个投资500万元以上的技术改造项目。

  5.加快数字化改造。支持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行业重点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对生产设施、工艺条件及生产服务等进行数字化改造,推进数字化技术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物流仓储、经营管理等关键环节的深度应用,不断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三)加快数字赋能增效

  6.扩大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应用规模。以二级节点平台为支撑,为企业提供标识创新应用服务及标识解析解决方案,加快工业互联网“万物互联”的进程,提高企业生产、运营效率,实现产业链广泛互联互通,助力生产企业在标识解析基础上高质量发展及工业制造体系转型升级。

  7.推进智能制造发展。针对企业痛点和堵点,提出整体解决方案,推动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以及5G全连接工厂建设,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数字化创新应用场景,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8.加强平台体系建设。鼓励头部企业、链主企业建设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企业智能化转型升级。实施企业上云,实现业务、数据和设备上云上平台。

专栏四 数字赋能重点方向

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数字化管理、平台化设计、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等新模式新业态;以全场景的数字化加快行业的转型发展。重点推进辽宁兴东科技有限公司智能工厂改造项目等。到2024年,培育5个数字化改造项目。

优化产业发展生态。围绕工业互联网网络、平台、安全三大体系构建,扩大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应用规模,鼓励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

  (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9.实施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推动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关于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产能置换及项目备案的相关规定。深挖节能降碳技术升级潜力,综合施策,带动相关行业绿色低碳转型。

  (五)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

  10.推动产业基础再造。聚焦“卡脖子”问题,积极征集企业重大技术需求,择优向省有关部门推荐,争取获得省有关部门的资金支持。支持构建由企业做“盟主”、利益为纽带、有明确市场目标的实质性产学研联盟,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开展联合技术攻关。围绕全市的重点产业、优势产业,依托龙头企业、产业园区,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平台,择优向省和国家推荐,依托平台开展创新活动,提升产业持续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重点关注支持企业技术能力提升和产业化项目,精准服务企业,帮助企业争取资金政策。推动创新平台建设,加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培育工作,强化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创新引领作用。积极培育辽宁省工业企业创新产品,促进工业企业创新产品推广应用。

  11.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全力做好农产品深加工初级产品供给工作。组织产品对接活动,提高本地协作配套水平。以农业产业发展需求为牵引,加快涉农工业全面升级。促进企业延伸和提升价值链,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

  (六)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12.培育壮大头部企业。推进企业兼并重组、上市融资、项目建设,提高引领带动作用。鼓励企业参与或主导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制修订。对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企业,帮助协调上级部门推荐专业标准化委员会;对参与制修订地方标准的企业,缩短标准制定周期。支持在开军工企业做大做强。充分发挥头部企业牵引作用,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产需对接合作,形成产业融通、企业协同的发展格局。

  13.梯度培育优质企业。引导培育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按照《国家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暂行办法》,坚持分层分级指导,坚持动态管理和精准服务,加大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力度,逐步完善服务体系和政策支持,从而推动民营经济转型升级,促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实施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计划,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向“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推动企业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发展,梯度培育“雏鹰”“瞪羚”企业。壮大掌握核心技术、专利密集度高的高新技术企业。到2024年,“雏鹰”企业达到7户,“瞪羚”企业达到6户。

专栏五 优质企业梯度培育重点方向

“专精特新”企业。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支持专注于细分市场、聚焦主业、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能够为大企业、大项目提供关键零部件配套产品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到2024年,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量达到2户左右。

  14.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加大对接产业链、供应链转移,推进沈铁产业链分工协作,依托我市现有的食品加工和农业发展优势,围绕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紧盯头部企业,开展精准招商,做大做强开原传统农业。聚焦我市确定的农产品精深加工、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加大对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客商的拜访力度,加快推进洽谈项目签约落地。

  三、保障措施

  (一)完善工作机制

  我市成立工作专班,专人专职专心抓好落实。建立各单位联动、部门协同、一体推进的工作体系。建立工作会议制度,每月专班召开工作会议,重大事项专班负责同志召集专题会议协调解决。建立专班成员横向联动、纵向协同、内部沟通协调合作机制。各成员单位结合自身职能做好用工、资金、数据等要素保障。

  (二)全面优化营商环境

  坚持用市场化手段、法治化观念推进结构调整。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实施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管理,推行简易注销程序,畅通准入准营和退出通道。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深化证照分离改革,推进照后减证。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加大失信联合惩戒力度,有效治理恶意拖欠账款和逃废债行为。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营造激励企业家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

  (三)强化资源要素保障

  引导资源要素向“三篇大文章”倾斜,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和社会资本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坚持力量向项目集中、资源向项目集聚、政策向项目倾斜。优化园区服务功能,完善“专精特新”企业育成体系,支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企业知识产权运用保护能力,加快知识产权转化运用。鼓励金融机构开展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加大对制造业企业信贷投放力度。落实企业上市扶持政策,推动企业上市融资发展。鼓励制造业企业在银行间市场融资。

  (四)加强行业管理

  加强规范公告管理,严格行业准入,对标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提高限制类产能退出门槛,提高能效标杆水平。推行高端品质认证,实施“同线同标同质”工程。落实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强化标准化战略,充分释放标准的引领作用。

  (五)优化财税政策支持

  精准落实制造业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高新技术企业、中小企业减税降费等政策,切实助企纾困。主动与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铁岭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做好衔接,积极争取“数字辽宁、智造强省”专项资金,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数字化转型提升。

  (六)提升人才支撑能力

  积极搭建人才创新、创业和产才融合平台,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安居落户、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养老等“保姆式”服务。贯彻落实《铁岭市推进人才集聚的若干政策措施(试行)》,开展我市优秀专家和青年拔尖人才评选工作,遴选一批在工业、农业、教育、卫生和文化等各领域的优秀人才。实施“带土移植”专项,引进项目、技术和团队,来开进行揭榜攻关、创业发展。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升高技能人才待遇,弘扬工匠精神,塑造“辽宁工匠”品牌。积极推荐申报“兴辽英才计划”和“带土移植”专项,为我市引进高科技人才。

开原市深入推进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5)政策解读.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