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开原市金沟子镇学校 张丽娟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19日
金沟子镇学校学生健康管理制度
(一)目的
为全面贯彻“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切实加强学生健康管理工作,提高学生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依据《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中小学生健康体检管理办法(2021年版)》等相关法规政策,结合本校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本校全体在校学生。
(三)管理目标
1. 全面监测学生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和干预健康问题,预防疾病发生。
2. 培养学生良好的健康意识和生活习惯,提升学生健康素养。
3. 营造健康的校园环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协调发展。
二、健康管理职责分工
(一)学校管理职责
1. 成立健康管理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分管副校长、校医、体育教师、班主任等为成员,负责统筹规划和组织实施学生健康管理工作,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学生健康管理中的重大问题。
2. 制定工作计划和制度: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年度学生健康管理工作计划,完善各项健康管理制度,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并将学生健康管理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工作计划和绩效考核体系。
3. 组织开展健康教育: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按照规定开设健康教育课程,每学期不少于[X]课时,保证健康教育的系统性和实效性。同时,通过举办健康讲座、开展主题活动、设置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向学生普及健康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行为。
(二)卫生健康部门职责
开展健康监测与评估:对学生健康体检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掌握学生健康状况和疾病流行趋势,为学校制定健康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对学校传染病防控、食品卫生安全等工作进行监测和检查,及时发现和消除健康隐患。
(三)家长职责
1. 关注学生健康状况: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定期带学生进行体检,及时了解学生的生长发育情况和健康问题。
2. 培养学生健康习惯:在家庭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讲究卫生等。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电子产品,控制使用时间,预防近视。
3. 配合学校健康管理工作: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家长会、健康讲座等活动,了解学校健康管理工作的要求和内容。及时反馈学生在家的健康状况和行为表现,配合学校做好学生健康管理工作。
(四)学生职责
1. 树立健康意识:主动学习健康知识,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
2. 养成健康习惯:遵守学校的各项卫生管理制度,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勤洗澡、勤换衣、不随地吐痰等。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保持充足睡眠,合理饮食,控制电子产品使用时间。
3. 配合健康管理工作:按时参加学校组织的健康体检和健康教育活动,如实告知自己的健康状况和疾病史。积极配合学校和家长的健康管理要求,如有身体不适及时向老师和家长报告。
三、健康体检管理
(一)体检组织安排
1. 学校每年组织一次在校学生健康体检,时间一般安排在[具体学期和月份]。提前与指定的健康体检机构沟通协调,确定体检时间、地点和流程,并向学生和家长发布体检通知。
2. 体检前,组织学生填写健康体检表中的个人基本信息和既往疾病史等内容。对学生进行体检前的教育,告知体检注意事项,如空腹、保持安静等,确保体检结果的准确性。
3. 体检时,安排专人负责组织学生有序进行体检,维持现场秩序。协助健康体检机构做好体检设备的摆放和调试工作,为体检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
(二)体检项目内容
基本项目:严格按照《中小学生健康体检管理办法(2021年版)》规定的基本项目进行体检,包括询问既往疾病史、形态指标检查(身高、体重、腰围、臀围)、内科检查(心、肺、肝、脾,血压,肺活量)、外科检查(头部、颈部、胸部、脊柱、四肢、皮肤、淋巴结)、耳鼻喉科检查(听力、外耳道与鼓膜、外鼻、嗅觉、扁桃体)、眼科检查(眼外观、远视力、屈光度)、口腔科检查(牙齿、牙周)、实验室检查(血常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检测,入学体检已测过的可以不测)。
(三)体检结果反馈与应用
1. 健康体检机构在体检结束后,按照规定的时间和要求,以个体报告单形式向学校反馈学生个体健康体检结果,以学校汇总报告单、区域学校汇总报告单形式向学校和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反馈学生健康体检结果。
2. 学校收到体检结果后,及时将个体报告单发放给学生及其监护人,确保家长了解学生的健康状况。对体检结果异常的学生,通知家长带学生到医院进行进一步检查和诊断,并跟踪了解学生的后续治疗情况。
3. 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将学生健康体检结果纳入学校档案管理内容,建立学生健康体检资料台账管理制度。有条件的地区建立电子化健康档案,对学生健康状况进行动态跟踪和管理。根据体检结果,分析学生群体健康状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制定促进学生健康的措施,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干预工作。
四、疾病预防与控制管理
(一)传染病防控
1. 建立传染病防控机制:成立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传染病防控应急预案和工作制度,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加强与卫生健康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沟通协作,建立联防联控工作机制。
2. 加强健康教育宣传:通过多种形式向学生和教职工宣传传染病防控知识,提高师生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如开展传染病防控主题班会、发放宣传资料、设置宣传栏等。定期组织师生参加传染病防控培训,了解传染病的传播途径、预防方法和应急处置措施。
3. 落实日常防控措施:加强学校环境卫生管理,定期对教室、宿舍、食堂、图书馆等公共场所进行通风换气和消毒,保持环境整洁卫生。严格执行学生晨午检制度、因病缺勤病因追查与登记制度,及时发现和掌握学生的健康状况。对发热、咳嗽等疑似传染病症状的学生,及时隔离并通知家长带学生就医,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4. 做好疫情应急处置:一旦发生传染病疫情,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按照卫生健康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要求,采取隔离、消毒、停课等防控措施,防止疫情扩散蔓延。配合相关部门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处置工作,及时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卫生健康部门报告疫情信息。
(二)常见病防治
1. 开展健康监测与筛查:定期对学生进行视力、龋齿、营养不良、肥胖、脊柱弯曲异常等常见病的监测和筛查,建立学生常见病档案,及时掌握学生常见病的发生发展情况。
2. 实施综合干预措施:针对不同的常见病,采取相应的综合干预措施。如加强学生用眼卫生指导,改善教室照明条件,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视力检查和眼保健操训练,预防和控制近视;开展口腔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和龋齿充填治疗;加强营养指导,引导学生合理饮食,控制肥胖和营养不良的发生;开展脊柱健康宣传教育,指导学生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站姿,加强体育锻炼,预防脊柱弯曲异常。
3. 加强家校合作: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及时反馈学生常见病的筛查结果和健康状况,指导家长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健康管理工作。如督促家长带近视学生到医院验光配镜,纠正学生不良的饮食习惯等。
五、健康教育管理
(一)课程设置与教学
1. 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开足开好健康教育课程。小学1 - 2年级每学期安排4 - 6课时,小学3 - 6年级和初中每学期安排6 - 8课时,高中每学期安排4 - 6课时。
2. 健康教育教学内容涵盖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心理健康、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安全应急与避险等方面,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活动。
(二)课外健康教育活动
1. 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校报、校园网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健康知识,营造良好的健康教育氛围。定期更新宣传栏内容,每月至少更换一次健康知识主题。
2. 结合世界卫生日、世界无烟日、全国爱眼日、全国爱牙日等卫生宣传日,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宣传活动,如健康讲座、知识竞赛、征文比赛、手抄报比赛等,提高学生对健康问题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3.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设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通过心理健康讲座、团体辅导、个别咨询等方式,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和问题,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六、体育锻炼管理
(一)课程与活动安排
1. 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开足开好体育课。小学1 - 2年级每周安排4课时,小学3 - 6年级和初中每周安排3课时,高中每周安排2课时。体育教师要认真备课,精心组织教学,确保体育课的教学质量。
2. 保证学生每天有1小时的校内体育活动时间,除体育课之外,每天上午安排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下午安排30分钟的课外体育活动。大课间体育活动以集体活动为主,如广播体操、韵律操、武术操等;课外体育活动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学校提供多样化的体育活动项目和器材,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3. 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竞赛活动,如校运会、篮球赛、足球赛、乒乓球赛、羽毛球赛等,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拼搏精神。定期举办体育文化节,展示学校体育教育成果,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二)体质监测与评价
1. 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每年对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测试,测试项目包括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等方面。如实记录学生的测试成绩,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档案,对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进行综合评价。
2. 对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和反馈,及时发现学生体质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针对问题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将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作为学生评优评先、毕业升学的重要依据之一。
3. 根据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制定个性化的体育锻炼计划,指导学生科学合理地进行体育锻炼。对体质较弱或有特殊健康问题的学生,进行重点关注和指导,帮助他们提高体质健康水平。
(三)体育设施与安全保障
1. 加大对体育设施设备的投入,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配备体育器材和场地,确保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定期对体育设施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及时更新老化、损坏的器材,消除安全隐患。
2. 加强体育安全教育,在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前,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教育,告知学生体育活动中的注意事项和安全要求。体育教师要严格遵守教学规范和操作规程,加强对学生的保护和指导,防止发生体育伤害事故。
3. 制定体育伤害事故应急预案,建立健全事故报告和处理机制。一旦发生体育伤害事故,及时进行救治和处理,并按照规定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报告。
七、饮食与营养管理
(一)食堂卫生与食品安全
1. 学校食堂必须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从业人员必须取得健康证明,并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和食品安全培训。严格遵守食品采购、储存、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卫生要求和操作规范,确保食品安全。
2. 加强食堂环境卫生管理,保持食堂内外整洁卫生。定期对食堂进行消毒,防止交叉污染。食堂的餐具、炊具要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清洗、消毒和保洁,确保餐具卫生安全。
(二)营养膳食指导
1. 加强对学生的营养教育,通过健康教育课程、主题班会、宣传资料等形式,向学生普及营养知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挑食、不偏食,少吃零食,合理膳食。
2. 定期对学生的营养状况进行监测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调整营养食谱和营养教育措施。对营养不良或超重肥胖的学生,进行重点关注和干预,提供个性化的营养指导和建议。
(三)饮用水卫生
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符合卫生标准的饮用水,确保学生饮用水安全。学校使用的饮用水必须取得卫生许可证,定期进行水质检测,检测结果应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八、心理健康管理
(一)心理健康教育
1. 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通过心理健康课程、专题讲座、团队辅导、个别咨询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课程每学期不少于[X]课时,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适方法,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2. 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给予关注和帮助,进行个别辅导和心理干预。
(二)心理咨询与辅导
1. 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心理咨询室应保持环境安静、舒适,配备必要的咨询设备和心理测评工具。
2. 心理咨询教师要遵循心理咨询的原则和方法,尊重学生的隐私和人格,为学生提供安全、保密的咨询环境。通过面谈、电话、网络等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心理问题。
3. 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跟踪记录和评估。定期对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进行分析和总结,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的整体状况和发展趋势,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提供依据。
(三)心理危机干预
加强对学生心理危机的监测和预警,通过心理健康测评、日常观察、学生报告等途径,及时发现有心理危机倾向的学生。对心理危机学生进行重点关注和跟踪,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防止发生意外事件。
九、健康管理监督与评估
(一)监督机制
1. 建立学校内部监督机制,成立由学校领导、教师代表、家长代表组成的健康管理监督小组,定期对学校健康管理工作进行检查和监督。检查内容包括健康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健康体检工作的开展情况、疾病预防与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情况、体育锻炼和饮食营养管理情况等。
2. 接受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卫生健康部门的监督检查,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开展工作。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确保学校健康管理工作符合相关法规政策和标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