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开原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 发布时间:2020年06月17日
“地摊经济”的发展关系着居民的生活,也折射着城市的烟火气,特别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发展“地摊经济”更是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题中应有之义。开原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率先松绑“地摊经济”,以有力的举措激活市场、拉动就业,以积极的作为增强人民群众对冲疫情影响的发展信心。
开放地摊经济彰显民生情怀。开原有早市、夜市、露天市场、周末市场、一条街、联排亭棚等形式丰富的市场基础。2018年以来,开原市就“以不管为常态,以管为特例” (“以不管为常态”:指以支持、鼓励的态度提供场地,在指定区域,即以市场为主导自然自发形成为主,常态化开放地摊小店经营;“以管为特例”:“管”就是必须经市委市政府批准才可实施,重点管规范、管干净、管秩序。因为地摊小店经营中,确实存在妨碍交通、卫生脏乱、堵塞消防通道等违规经营行为,这一行为在报市委市政府批准后可依法进行整治规范。),率先松绑“地摊经济”,结合开原实际情况,合理规划露天市场,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在保证安全和秩序的前提下开放地摊经营、点亮城市夜经济,进一步刺激居民消费、带动自主就业,彰显了民生情怀。复产复工后,在政策的撬动下,城乡居民积极参与到“练摊”大军中,由于疫情防控而沉寂了百余日的开原再次恢复热闹,一时间形成了一幅幅熙来攘往、灯火喧嚣的“市井图”。
(规划整齐的花鸟鱼市场里,摊位鳞次栉比。)
(市场一角,市民正在选购鲜花)
服务管理并重传递执法温度。沿街为市、占道经营无疑会对卫生、管理和交通造成较大压力,地摊小店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对城市综合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此,开原市进一步引导规范地摊小店经济,推出更多人性化的服务管理措施为地摊小店经济保驾护航,让地摊小店经济与城市综合治理并肩发展。
(服务与治理并重,铁西市场井然有序。)
(市政市场,执法人员规范占道经营)
为了服务地摊商户,开原市在各个市场规划布局,增加了摊位数量,并设置了免费经营区域,为灵活就业的地摊商户提供了便利。
(免费摊位上,商户手脚麻利的处理着新鲜的玉米。)
为了解决原旧物市场影响交通造成安全隐患等问题,开原将原旧物市场、原二手车市场、原古玩市场进行整合,并迁至溪桂路,扩大了市场规模,既解决了交通拥堵问题,又拉动了人气、增加了灵活就业。
(大道笔直通畅,整合后的旧物市场焕发新机。)
防疫期间,为解决农产品滞销的问题,开原市特事特办,在人民公园北侧设置了临时亭棚,作为滞销水果的销售点,这些亭棚一直沿用至今,在“特殊时期”为农户解决了困境。
(市民到临时亭棚购买物美价廉的新鲜水果。)
为了在发展小店经济的同时美化市容环境,开原市提档升级小吃亭棚,升级后小店更加兴旺,为自主就业的摊主带来稳定的客流和收入。
(色彩艳丽、整齐划一的小吃亭棚带动自主就业)
老旧市场杂乱无章,污水横流,不仅给前来消费的人们带来不便,也影响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开原市以问题为导向,对轻工大厅市场、新都市场、新华路市场的百余个小店铺面进行提升改造,一个个干净明亮、和而不同的小店成为老市场的新风景,带旺了市场人气的同时,也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升级改造后的新华路市场人畅其行、车畅其道。)
(小店经济展现大作为,轻工大厅市场换新颜。)
摆起小小摊位拉动发展引擎。相比于工业企业而言,地摊经济、马路经济看似微不足道,但却发挥着“毛细血管”的作用。通过开放地摊经济、发展夜经济的形式,拉动就业、吸引人气、凝聚商气,开原城市经济重新充满生机活力。
(霓虹初上,肉味飘香,特色烧烤一条街早已聚满了食客。)
(夜市商气集聚、人头攒动,小吃摊主忙碌不停。)
开原把地摊小店经济作为发展的重要支点之一,为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源头活水,在促进城乡灵活就业、拉动居民消费水平的同时,也让每个小家庭在城市的大包容中找到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