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原市“十四五”榛子产业发展规划
开原市农业农村局
2021年3月
目 录
序 言 1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环境 1
第一节 “十三五”榛子产业取得的成就 3
第二节 存在问题 4
第三节 发展优势 5
第二章“十四五”榛子产业总体思路 7
第一节 指导思想 7
第二节 基本原则 7
第三节 发展目标 8
第三章“十四五”期间的重点工作任务 9
第四章 重大项目 11
第五章 保障措施 15
序 言
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总要求明确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作为排在首位的“产业兴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和工作重点,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保障。“十四五”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起步期,也是开原市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通过转型实现全面升级,厚植发展优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历史机遇期,更是开原实现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迈进的关键期。为推进开原市“十四五”榛子产业发展,根据《开原市“十四五”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划》,结合我市榛子产业发展实际,编制本规划。
规划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的原则,聚焦“十四五”榛子产业发展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围绕产业发展、生态发展一体设计、一并推进,谋划“十四五”现代化绿色榛子产业的基本思路、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工程行动规划。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实现开原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全力推进乡村振兴。
本规划是全市榛子产业未来五年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规划,是编制和实施各乡(镇)街榛子产业规划和年度计划的基本依据,对于开原市建设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环境
第一节 “十三五”榛子产业取得的成就
“十三五”期间,开原市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榛子产业作为一项强县富民的重要产业狠抓落实,并将此纳入到开原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立足我市榛子特有的优势,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不断将榛子产业做大做强,最大限度地优化了劳动力优势资源配置,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1、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到2020年末,全市榛林覆盖17个乡镇(街),总面积达到了26.7万亩(其中平欧杂交大果1780亩),榛子总产量达到667.5万公斤(产果面积约18万亩),总产值达4.005亿元。
2、经营主体逐步形成。 全市现有榛子从业人员达到3.5万人,榛子专业合作社49家,大型榛子加工厂28家,小型加工厂117家,经纪人队伍近4000人,在全国50多个大中城市建立了开原榛子销售网点,“开旺原”、“五柱子”、“鼠小于”等品牌产品畅销省内各大中城市,并已远销北京、天津甚至南方等十几个省市区。
3、品牌地位明显提高 多年来,我市十分重视品牌开发,先后注册了“司令御榛”、“开旺原”、“五柱子”等17个榛子品牌。其中,“开旺原”、“五柱子”榛子被评为辽宁省著名商标,“司令御榛”被评为绿色标识,在市场上享有较高知名度。我市还被全国林产品产业协会授予“全国榛子产业示范县”荣誉称号。泰丰榛子专业合作社被国家九部委评为“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众鑫榛园种植合作社被中国经济林协会授予“中国经济林协会榛子产业示范基地”称号。在“十三五”期间,开原榛子成功申报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4、销售渠道不断创新。全市拥有市内榛子经销店41家,网店100余家,经纪人队伍遍布全国各大中城市,年营销榛子量达到2500万公斤。仅2019年末到2020年3月,全市经工商部门注册的电商销售户就增加了97家,采用互联网+模式,走线上、线下同时销售方式,通过淘宝、天猫、京东、一号店年销售榛子200余万斤,销售额达5200余万元。
第二节 存在问题
一、标准化程度不够。全市榛林面积虽然已达到26.7万亩,但总体上标准化、规范化管理的榛园比例小,一些榛园还处在原始、陈旧的粗放型管理状态,导致榛子单位产量不高、品质不佳。同时在农药使用方面也需进一步规范。
二、品牌竞争力不强。虽然我市已经培育了部分知名品牌,开原榛子在省内外也有较大影响,但总体看,开原市榛子品牌不多,品牌优势不明显,且都是自家的小品牌,没有将“开原榛子”这一地理标志品牌推广出去。
三、缺少龙头企业带动。榛子有“坚果之王”之称,综合利用价值很高,可以开发出多种榛子系列产品。但由于目前缺少龙头企业带动及深加工企业的缓慢发展,导致我市榛子产品单一化,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
四、组织化程度不高。一些专业合作社名存实亡,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大部分榛农还处于自产自销状态。
五、产业投入不足。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部分榛农缺少开发种植资金及榛园升级建设改造资金,由此,制约了我市榛林面积的开发及榛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第三节 发展优势
1、资源优势。开原市地处辽宁省北部,长白植物区系、蒙古植物区系和华北植物区系交汇地带,雨量充沛,光照和土壤都十分适合榛子生长。主要分布在威远、马家寨、莲花、八棵树、松山镇、中固镇等17个乡镇。目前,全市野生榛林总面积达到26.7万亩,建有标准示范园25处,年产榛子667.5万公斤,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榛子生产基地。其中以马家寨镇大红石村、威远镇塔子沟村、松山镇榆树沟村、麻线堡村最为突出,是我市名副其实的榛子专业村。
2、历史优势。开原榛子历史悠久,名甲天下,历经了明清两朝,距今已有450年的历史,明清时期一直作为朝廷贡品上供宫廷,是远近闻名的“御榛、贡榛”。据《开原县志》记载“榛,誉为本地有名特产,以梅家寨产为,前清作进呈贡品”。另有《奉天通志》记载:奉天榛子“香美甲于他省,经荒火烧落者尤佳。产于梅家寨者为全省之冠”。
3、市场优势。开原即是我国榛子的主要产区,也是全国榛子的重要集散地之一。经纪人队伍遍布全国各大中城市,每年开原榛子商贩销售榛子有2500万公斤,销售量占全国的60%。2016年“开原榛子”成功申报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4、特色优势。作为全国平榛的原产地,我市的野生平口感榛界之最,榛子采栽后经过晾晒,在去掉外皮,然后经过水漏把空的去掉再炒熟(炒熟后有些会自然开口),就是当地所说的水漏+开口榛子,2019年11月,铁岭榛子成功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
第二章“十四五”榛子产业总体思路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入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调结构、增资源、补短板、创效益为主攻方向,以调整优化榛子产业结构为突破口,大力推进绿色榛子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完成“开原榛子”战略定位,积极推进品牌影响力;加快榛子产品深加工和物流发展,延长产业链,提高榛子产品附加值,补齐榛子产业短板,实现绿色发展、绿色惠民。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市场主导、政府支持原则:根据当前榛子市场需求状况,在政府的正确引导和大力支持下,以企业为主导,以盈利为目标,科学规划和发展榛子产业。
二、协同创新、产业融合原则:通过改革创新,强化协会和龙头企业的协同效应,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突破当前榛子产业发展瓶颈,提高产业发展的效率和效果。
三、金融扶持、精准扶贫原则:充分整合产业引导基金、政策性贷款及各级财政性扶持资金、补贴资金,为项目建设和运营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并将贫困户通过资本、劳务等形式连接到榛子产业链中,使其享受一二三产综合收益,实现脱贫致富。
第三节 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的原则,围绕产业发展、生态发展,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道路,加快现代化绿色榛子产业发展,打造全国榛子集散地。
二、经济指标
到2025年,全市榛林总面积达到30万亩,榛子总产量达到780万公斤,总销售量达到4000万公斤,总产值4.68亿元。
第三章“十四五”期间的重点工作任务
1、壮大产业基地生产规模。虽然我市榛林面积已达到26.7万亩,但仍然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据了解,目前市场上所流通的榛子,除一部分为地产榛子外,仍有较大量的外购榛子。由于外购榛子质量较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开原榛子的信誉。要做大做强开原榛子产业,就必须扩大榛子产业生产基地的规模。因此,要在做好野生榛林垦复的同时,结合山区清荒退荒工作,采取退荒还榛方式,全市以大果榛子为主新发展榛林3.3万亩、更新改造榛林5万亩,争取到2025年全市榛林总面积达到30万亩。实现标准化生产水平。
2、加快标准化集约化步伐。要提高榛子的产量和品质,就必须加强管理,在实现果园化管理上下功夫,实现榛子生产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目前铁岭市已经制定了一系列促进榛子发展的政策,探索出了在垦复倒茬、生物防治、疏敦疏果、定期灌溉、适量施肥等一整套榛子生产和管理新技术,保证在生产、用药等各个环节都能做到科学规范。力争到2025年全市榛子标准化示范基地达到50个。
3、培育龙头企业主体建设。榛子产业专业合作社达到100家,榛子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达到2家以上,新开发榛子新产品6个。建立大型榛子交易市场,发展线上线下榛子交易平台;依托开原市电商直播基地,电商销售户增加到150家,销售收入实现6500万元。
4、扶持经营者品牌建设。规范“开原榛子”地理标识使用权限,支持高品质产品品牌创建。力争到2025年,新增2个省名牌产品、新增2个市级名牌产品;新增10个省著名商标、新增10个市著名商标;新增3个全国知名品牌、新增5个省知名品牌、新增10个市知名品牌。
5、加强广告宣传推广力度。要提高“开原榛子”品牌知名度,广告媒体效应必不可少。具体采取政府提供地理位置,企业和品牌经营者投资的方式,在开原五大进出口路边、南北高速县界位置、铁路高铁沿线及站点、市区及各榛子主产区等显要地点树立品牌宣传牌、灯箱等,增加往来客商注意力,扩大“开原榛子”品牌宣传影响力。
第四章 重大项目
开原榛子产业已经步入新发展阶段,重视榛子文化传播;要求树立新发展理念,实现食品安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畅通国内大循环,保障产业链供应。为提高榛园生产效率、降低人工生产成本、加快作业机械化步伐、提升榛子质量安全品级、优化开原榛子产业结构、深化产业深加工进程,有效发挥开原榛子在中国榛子产业发展中的典型作用。在“十四五”期间实施以下四项重大项目工程:
1、建设榛子交易市场。
第一,开原榛子的规模优势。开原平榛规模和产品质量乃全国之最。第二,开原榛子的区位优势。开原市地处铁岭市榛子产区的中部,背靠东北、辐射全国,多年来自主形成全国榛子产品交易集散地。第三,开原榛子的品牌优势。开原榛子从历史文明传承、独特的加工工艺、优质的生产管理技术到全国市场的开拓与普及,都具备品牌集聚效应,开原榛子品牌不仅仅属于开原生产的榛子,它还是野生平榛的代表品牌,有平榛生产的地方70%都在以开原榛子品牌销售。第四,开原榛子的加工优势。开原市有145家大小加工厂,小规模的每个乡镇都有,大规模的年加工量上千吨,为全国各地榛子经销商服务。第五,开原榛子的机械设备优势。开原市轻、重型机械制造厂家遍地林立,有研发各行业所需的机械设备的能力,在榛子产业中应用的大中小型机械一应俱全。第六,开原榛子的配套产品优势。开原榛子销售需要的包装、钳子等配套产品在当地就能解决,而且质优价廉。第七、开原榛子的从业队伍优势。开原人从事榛子经营的数量大约为3.5万人,占铁岭市榛子经营者的90%左右,占全国榛子经营者的85%左右,庞大的从业队伍使开原榛子遍地开花。第八、开原榛子的物流运输优势。开原市的快递行业、物流运输行业基本集中在102国道以南,给榛子贸易往来提供了便利条件。第九、开原榛子的电子商务优势。开原榛子经历市场经济转型40年,不再局限于实体店铺,经营群体也更新到第三代继承人,随着互联网、物联网的发达,已进入自媒体营销时代。休闲食品应该适应新的消费群体需求。
综上所述,开原市已经具备了成立中国榛子交易批发市场,建设线上线下榛子产品服务平台的必要条件。集贸易往来、仓储运输、冷藏保鲜、加工代产、电子商务于一体的现代化批发市场,有利于服务全体榛农,不再为销售发愁;有利于服务全国经营者,不再为寻找好货而发愁;有利于统一市场准入标准;有利于统一等级规格标准;有利于食品质量安全监测检测;有利于接轨国际市场;有利于带动全市服务业发展;有利于促城乡进劳动就业。申请资金2亿元。
2、引进榛子深加工企业。
2018年以来,我市榛子加工业呈现出由原始状态逐步向专业化、机械化转型升级的趋势。但到目前为止,我市尚无一家榛子深加工企业。要把榛子产业做精做深,就必须丰富榛子的终端产品,实现榛子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榛子属于小油料物种,油料加工不利于市场推广和普及,应以大众化、低价格、高价值的饮品或食品类为主进行自建深加工企业和招商引资。到2025年,成功引进一个榛子深加工企业即可。申请资金5000万元。
3、平榛现代化标准园改造工程
平榛现代化标准园改造是全市榛园实行标准化作业、集约化生产的有效途径,减少人工成本、加快机械化作业步伐的有利措施。
(1)实施标准。在开原市16个乡镇(街)榛子主产区于十四五期间分5年实施,共计改造5万亩,每年改造1万亩。计划每个标准园200亩,每年改造50个,共250个标准园。
(2)改造数量。每年改造50个标准园,分别是马家寨镇御榛园(10个)、中固镇(4个)、威远镇(4个)、莲花镇(3个)、松山镇(3个)、上肥镇(3个)、下肥镇(3个)、八棵树镇(3个)、李家台镇(3个)、黄旗寨镇(2个)、靠山镇(2个)、城东镇(2个)、业民镇(2个)、金沟子镇(2个)、林丰乡(2个)、兴开街(2个)。
(3)申请资金。每亩1000元,共需资金5000万元。
4、杂交榛优良品种栽培基地工程
杂交榛优良品种栽培基地工程在于优化榛林结构,调整资源配置,满足榛子产业国内大循环市场需求。
(1)实施标准。在开原市5个近郊乡镇于十四五期间分5年实施,共计2500亩,每年新建基地500亩。计划每个乡镇每年新建基地100亩,5年完成基地建设进度。
(2)实施范围。马家寨镇、中固镇、威远镇、松山镇、城东镇。每个基地500亩,合计2500亩。
(3)申请资金。每亩投入资金1600元,每个基地建设需资金400万元,合计建设资金2000万元。
第五章 保障措施
1、组织领导。市政府设立专门的榛子产业发展机构,负责全市榛子产业发展规划和计划编制、项目推进、组织协调、检查指导等工作。机关乡镇、街道也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推进机制,建立工作责任制,明确责任。强化督促检查,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全市榛子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2、财政投入。争取设立市级榛子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同时采取贴息、补助、奖励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充分调动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榛子产业积极性,不断加大支持榛子产业发展力度,促进榛子产业转型升级。
3、金融扶持。加强与银行等金融机构沟通合作,签订银林战略合作协议,创新银林合作模式。完善林权抵押贷款和森林保险政策,金融机构要不断加大对榛子产业发展的信贷支持,扩大林权抵押贷款规模,简化贷款手续、降低贷款利率和门槛。创新符合榛子产业发展特点的金融产品,对微小企业、农户发展榛子产业所需的小额贷款给予支持。
4、科技支撑。开展产学研联合,加强良种选育、丰产技术、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研究。鼓励支持榛子龙头企业围绕榛子产品开展技术攻关,不断增强榛子深加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创新创业,开展技术指导、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
5、行业管理。规范铁岭榛子产业协会开原分会建设,充分发挥分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榛子产业科技服务体系、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加大扶持榛子专业合作社组织建设。